编者按疫情防控步入常态化之后,各地着手规划建设公共卫生应急调度指挥平台。本文作者经过调研后认为:在建设主体方面,以“省”为单位进行建设,会出现协调难度大的局面,以“县”为单位则起不到关键作用,应以“市”为单位建设统筹兼顾的应急指挥系统。
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,信息化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,体现了跨域时间、跨越空间的优势。互联网义诊咨询平台、远程会诊、发热门诊、疫情登记管理等信息化系统在多地上线运行,为抗击疫情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。然而,疫情期间也暴露出了信息化支撑能力不足的一面,比如在统一调度指挥全市人员、防疫物资等方面反应相对滞后,部分城市仍以电话、表格、通知等传统手段为主开展相关工作。新的社会条件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,对政府的应急管理和处置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。本文就如何建立健全统一高效、科学规范、反应迅速、处置有力的应急管理体制和体系进行探讨,提出构建后疫情时代的市级“互联网+公共卫生”应急调度指挥平台(以下简称:平台)构想,借助信息化手段,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,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。平台建设将“以人民生命为本、全面业务协同”作为第一原则。
1.以人为本,减少危害。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平台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秉承生命至上的理念,坚持预防为主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,完善监测和预警机制,努力把应急管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。2.标准先行,业务统一。平台建设应充分考虑各部门信息化系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,制定完整的应急调度接口规范与数据共享规范,发布标准数据集,并细化到值域,便于各部门按照标准提供数据,减少部门之间的技术壁垒。平台应加强业务顶层设计水平,做到以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为主、各部门业务协同为辅,提升公共卫生综合管理和调度指挥能力。3.分级管理,全面协同。市委、市政府统一领导全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,属地为主、专业处置、分级响应、逐级提升,形成以信息化为支撑的“市级主调度、县级讲辅助、镇级重实施”三级应对体系。平台建设以资源统筹管理为基础,以应用系统安全可靠为目标。
1.市级建设统筹资源。按照国家、省级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,充分利用现有区域级卫生信息化平台,积极与公安、医保、民政、大数据管理等部门对接,制定市级统一的接入标准和规范,统筹各相关部门的信息化资源,实现市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信息的采集、传输、存储、处理、分析、预案确定及启动全过程的信息化、自动化和网络化。2.县级业务角色管理。采用市级统一部署、各级角色管理的模式建设,提高上下级、部门间的协同调度。在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,市级部门能够通过平台动态实时准确监测,全局统筹调度;各县、各部门能够根据市级部门的调度指令,迅速组织人员、物资,并进行自我跟踪,必要时通过平台将事件现场情况及时向应急指挥中心报告;指挥中心通过各资源库、信息系统、应急预案,及时向事件现场调配资源、发送信息和指令;现场指挥人员根据指挥中心的指令,合理实施现场指挥。3.基层应用便利可靠。根据此次疫情暴露出来的基层系统繁多,重复报送、反复报送等难题,在平台建设时应充分考虑基层应用特性,加强顶层设计,发挥信息系统智能化、自动化的特点,坚决杜绝各级部门各自为战的情况,避免为基层增加负担。平台应统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各部门的管理要素,制定面向基层统一的业务应用系统,实现业务应用系统“唯一性”、业务统计数据“统一性”、部门数据报送“一次性”、应用系统部署“便利性”。平台涉及5类角色,分别为市级应急指挥中心、卫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门、医疗卫生机构、其他公共卫生机构、其他各级相关部门。
1.市级应急指挥中心。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,市领导需要在市级应急指挥中心,开展人员、物资统一调度。因此平台需具备“大脑中枢”作用,不但能使市领导在指挥中心现场“所见即所得”,进行统筹调度,也应成为各种相关信息的集散地,进而实现“数据分析全面决策、行动部署掌控全局、资源整合现场调度、部门命令远程指挥”的能力。2.卫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门。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,卫生健康行政管理部门作为主体负责部门,依法组织协调本辖区的应急处理工作。通过平台,能够快速组建专家队伍、摸清物资储备底数、实时掌控事件处理进度。日常也能够通过平台,根据国家、省级应急预案组织演练,与公安、民政等部门开展数据共享,组织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人员培训,落实应急工作措施。
3.医疗卫生机构。通过平台,医疗卫生机构可实现对传染病、中毒、群体性药物伤害、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事件的信息报告,开展日常症状监测和健康教育。医疗卫生机构及时上报病人诊断及治疗相关信息,可以使指挥中心与管理部门整体掌握救治进度、转运工作等情况。在疾控中心的指导下,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平台提供的多种接入形式(手机端、电脑端等),承担相应的传染病疫情防控信息上报工作。4.其他公共卫生机构。包括疾控中心、卫生监督机构、采供血机构等。其中,疾控中心可通过平台实现疾控信息的检测、调查和上报,开展健康教育和防控知识宣传,提供应急物资和技术储备,通过数据动态管理,从全局掌控物资储备情况。卫生监督机构负责应急工作中的卫生监督和执法稽查,包括对医疗卫生救援、传染病防控、食品卫生、环境卫生、放射卫生、职业卫生、隔离防护、生物安全等进行监督执法,并将相关情况上报平台,日常还可借助平台,对下级卫生监督机构工作进行指导。采供血机构可以通过平台上报血液储存基数,做好血液应急储备和调运准备,保证应急需要。5.其他各级相关部门。按照前期制定的标准和规范,其他各级相关部门可结合本单位业务系统的实际情况,依据平台数据对接规范,完成系统改造,做好数据增量上传和平台数据回写交互,确保系统数据与平台数据之间的实时交互性。1.建设公共卫生应急指挥数据中心。根据各级医疗卫生机构、各部门的数据流量,以及市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要求,搭建全市公共卫生应急指挥数据中心,主要包含服务器及存储支撑平台、交换支撑平台、网络与安全支撑平台、智能化显示设备支撑平台以及第三方接入支撑平台,为软件系统部署提供硬件环境,对各类源数据进行有效管理、提供多层面的数据访问接口、存储海量数据、对数据进行统一存储规划、完成数据库整体性能调优、实现完整的异地容灾备份等功能。在业务内容上,实现公共卫生行业数据库、应急资源库、GIS空间数据库、知识库、专家库、文档库及重要情况报告等的数据仓库建设。
2.建设公共卫生应急指挥软件平台。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为中心,以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为主线,提高资源协调、配置、利用效率,充分利用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技术,盘活各医疗卫生机构现有信息化基础优势,建设公共卫生应急指挥软件平台。在建设过程中,要依据“利旧与新建同步”原则,避免重复建设,形成资源浪费。一是整合现有的电子政务内外网和卫生专网,搭建指挥平台专用传输通道,实现公安、民政、街道、应急管理等部门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、公共卫生机构(疾控中心、卫生监督机构、采供血机构、120急救调度指挥中心等)的互联互通与耦合管理,为数据共享打下基础。二是在医疗卫生机构层面,关联医院相关信息,实现专家资源、设备资源、药品资源的统筹管理、快速调度。三是在公共卫生机构层面,联通采供血机构、疾控中心、120指挥中心等,实现血液管理、病毒检测、救护车资源、物资保障等的一体化管理。四是在外联单位层面,实现与政府各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、统一报送、归口管理。五是在市政府决策层面,配置可视化大屏幕调度管理系统,基于部门级大数据基础,利用数据挖掘技术,实现疫情监测、病源分析、物资储备、感染人数、救治人数等综合数据的实时更新管理,同时可随时召开视频会议,远程调度现场救治情况、物资储备情况等,打通移动手机端,实现以上功能的随时监控。3.搭建全市远程视频会议调度系统。充分利用政府各部门现有远程视频会议系统,依据“利旧与新建同步”原则,建设远程视频会议调度系统。针对已有的视频会议调度系统,通过系统桥接方式接入公共卫生应急指挥软件平台,通过“背靠背”形式实现部门之间互联互通。同时,通过模块化原则建设,以便那些尚未建设远程视频会议系统的部门实现模块化接入,节省建设成本。建设时,要实现音视频信号同步接入,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全方位、多级协同的视频图像信息化支撑。4.建设可视化大屏幕调度指挥系统。基于公共卫生应急指挥软件平台的底层数据汇聚,整合医疗服务资源、院前调度资源、公共卫生资源、警务资源、消防资源等,建设可视化大屏幕调度指挥系统。一旦发生重大应急公共事件,便于市领导通过远程视频系统、数据挖掘技术,进行临阵指挥、统一调度。5.建设GIS数据及监测预警系统。基于三维立体地图,建设GIS空间调度指挥系统,实现对事件地点、现场救治、人员轨迹、车辆轨迹等的全监控,为指挥调度提供更加直观的可视化界面。建设事件监测预警系统,对传染病疫情、异常信息、网络舆情、突发事件、危险源等风险进行实时监测,及时发现、分析、报告风险有关信息。指挥中心可根据监测信息,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、发展规律和特点,分析其对公众健康的危害程度、可能的发展趋势、影响的范围,设置相应级别的预警阈值,一旦超过预警值,通过短信、邮件平台,快速传递预警信息。6.建设资源协同业务系统。对来自各部门的资源进行数据分析,打通数据共享渠道,分期建设人员及物资储备监管系统、疫情统计决策系统、远程视频会议系统、疫情智能上报系统等资源协同业务系统,实现与大数据管理、公安、民政等联防联控部门之间的业务协同。王正福,德州市卫生健康委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,兼任德州市网络与信息安全办公室特聘专家、山东省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互联互通测评专家。曾荣获“山东省人民政府《德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可行性研究》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”,发表过《网络化急救管理新模式在重大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中的作用》等文章。
HIT专家网∣致力推进中国卫生信息化想加入HIT专家网专业交流群吗?请添加“HIT专家网”小助手微信好友(请务必注明姓名、单位名称、职务、主管技术或产品领域等实名信息)微信订阅号:HIT180com微信服务号:chinaHIT投稿:tan_xiao@hit180.com商务合作:(010)82373062